在生活當中,妨礙我們前進的最大恐懼之一就是優柔寡斷。假設你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,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,從小就被灌輸以「無得模式」來看待決定,要作選擇時,你會感到心情沈重,只要一想到攸關生死的後果,就會覺得痛苦萬分。你站在選擇點,感到痛苦和迷惘:「我應該這樣好還是那樣好呢?如果我選了這個,會有什麼後果呢?如果按照計畫要怎麼辦呢?如果……?」「如果」的威力真是強大。你的負面思考又在大顯神通。你試著審視未知的事情、試著預測未來,你也想控制外力,但兩者都不可能。到了這個地步,你發現自己幾乎要抓狂。

在作出決定後,這種「無得模式」會讓你不斷重新評估情勢,希望自己沒有作錯決定。你一旦不斷回頭,以及用「如果我當初……就好了」責怪自己。你不但浪費精力,也會讓自己陷入痛苦。

如果事情的結果如你所願,你就會鬆一口氣----但只是暫時的。正當你想喘口氣時,又開始擔心情勢可能會大逆轉,也許最後會證明這是錯誤的決定。此外,你對下一個決定已產生畏懼,因為這種痛苦的過程又再重演一遍。

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?太瘋狂了,不是嗎?很顯然,這就是「無得模式」的狀態。但還有另一種模式----「無失模式」。

重新回到選擇點上。注意,面前有兩條道路----A和B----兩種選擇都正確。在這兩條路上只有好處,所以你面對的是無失的情況。有什麼好處?你可以從中體驗全新的生活、持續成長和學習、認識自己、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目標。無論結果如何,這兩條道路都充滿機會。

「什麼?無論結果如何?」說到處充滿機會,你或許會願與我同行,但聽到「無論結果如何」這句話時,你可能會遲疑或有點抗拒。「如果」又開始占據你的思緒。讓我用一個例子解答你「如果」的疑問。

假設你面對的問題是:留在目前的工作,還是把握一個新工作。如果你站在「無得模式」的角度,負面想法就會開始盤據你:

「如果我留在這份工作,可能會錯失大好前程。但如果我離職,或許沒有能力應付新工作。如果新的工作被辭退,我豈不是兩頭空?我喜歡目前的工作,但新工作會有較多的升遷機會。或許我會獲得升遷,這樣收入就會提高。如果後悔離職呢?如果……?我不知道要怎麼做?如果我作錯決定,可能會前程盡毀!」

如果你站在「無失模式」的角度,你「無懼」的自我就會接手:

「我有這個新工作,實在太好了!如果我接受,就有機會認識新的人,學習新的事物,體驗完全不同的工作文化,增廣自己的見聞。但如果出現狀況,新工作沒有著落,我還是可以應付。即使目前就業市場不景氣,我知道自己終究可以找到一份新工作。如果我失業,我可以學習應付失業,也可以學會解決隨之而來的一連串問題,這也算有意義的經驗。如果我不辭職,我可以繼續深耕這份工作。對於有人提供我新的工作機會,我感到很高興,如果我決定留下來,也許我可以要求加薪。如果出於某些困素,我得不到提拔,那麼一定還有其他更值得追求的機會,不論我在那裡轉彎,處處都是驚喜。」


有趣的是,當我在課堂中提出「無失模式」時,學生都會極度抗拒。「拜託!這不切實際。」我們被教導相信負面等同於實際,正面等同於不實際。當我進一步質疑時,他們並無法在「無得模式」取得比「無失模式」更多信心,但後者卻可以幫助我們從痛苦移向力量的位置。

我認識很多習慣用這種方式思考的人----他們看待人生充滿樂觀。他們生活在無失的世界。亞力士就是個完美的例子:

亞力士現在是一位居住在洛杉磯的實習心理醫生。原來他打算繼承父業,成為一位律師。他大學的成績非常優異,不費吹灰之力就考進頂尖的法學院。在前兩年,他孜孜不倦,成績非凡。經過兩年日以繼夜的苦讀後,他發現自己沒有個人時間。有一天他恍然大悟,一旦成為律師,畢生必須處於「備戰狀態」。他想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別人,最後他覺得臨床心理學比較符合自己的個性。他也發現自己決定要成為律師,只是為了取悅父親。但在了解了自己的內在渴望後,他決定離開法學院,轉向心理學發展。他的父親雖然尊重他的決定,但拒絕替他支付學雜費,如此增加了他作這個決定的難度。但亞力士信任自己的直覺,毅然退出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。

包括他父親,有些人覺得在法學院的兩年純粹在浪費時間,但他卻不這麼認為。在做了許多嘗試後,他發現律師並不適合他。奇妙的是,發現自己不喜歡什麼,跟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同等重要。在法學院認識的幾個同學,直在現在還有聯繫。就讀法學院的兩年中所學到的知識,對他的個人成長和事業都有很大的助益。

對於亞力士而言,好處不只於此。因為父親拒絕支付學費,他必須先工作兩年,才能存夠攻讀心理學的學費。這兩年白白浪費了嗎?並沒有,他在建築公司找到一份收穫頗豐的工作:不但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,還透過同事的介紹認識他現在的太太。最後,他申請到奬學金,兼兩份工作,幾年後也取得博士學位。


連串的事件中,亞力士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這是無價的學習經驗。因他父親不支持讓他走上自立,或許他和他父親當時也沒有料到。亞力士學會只要自己痛下決心,一定有方法達成目標。只要有方法,他一定找得到。他知道即使當初拿不到奬學金,也會找到別的方法。從此以後,他總是充滿信心作出各種決定。記住,我們恐懼的真正根源是對自己欠缺自信。無論結果如何,當亞力士失去父親經濟上的資助而必須暫緩學業時,都是他學習信任自己和自給自足的機會。

~~ 文章來自 {奇蹟課程}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